hechenggang2
( )
52M
1 posts
6/8/2008 7:02 am
道德经

道德经(亦是新易经、阴阳真经、心物论、人文观、大智慧)
上阴篇 唯物之月道(玄统科学、物心论)
无中生有(玄学之道)。你让我讲道可是讲道,并非是平常人能讲的道。你让我给它命名可是命名,并非平常人能命的名。最初没人给它命名的时候,说它就是天地产生的伊始(原因),后来有人给它命名为道的时候,说它是产生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源。就象你平常什么也不去想,看看会不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情;或者说什么都去想,看看最终又能得到什么效果。所以说,这两种客观存在的说法只不过是相同道理(同出一辙)而不同的命名罢了(有人说是道,有人说不是道),我就都称之为玄学(生物学和仿生学)吧,玄乎其神,是世间所有奇妙事物发生的玄机之门。
案例典故:轮扁斫轮(无以言表)
轮扁: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;斫轮: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。指精湛的技艺。有一天,齐桓公在堂上读书,轮扁在堂下砍削(木材)制作车轮,(轮扁)放下椎凿的工具走上堂来,问齐桓公说:“请问,公所读的是什么书呀?”桓公说:“是(记载)圣人之言(的书)。”又问:“圣人还在吗?”桓公说:“已经死去了。”轮扁说:“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圣人留下的糟粕罢了。”桓公说:“我读书,做轮子的匠人怎么能议论?说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,没有道理可说就要处死。”轮扁说:“我是从我做的事情看出来的。砍削(木材)制作轮子,(榫头)做得过于宽缓,就会松动而不牢固,做得太紧了,又会滞涩而难以进入。(我做得)不宽不紧,得心应手,口里说不出来,但其中自有度数分寸在。我不能明白地告诉我的儿子,我儿子也不能从我这里得到(做轮子的经验和方法),所以我已七十岁了,还在(独自)做车轮。古代人和他们所不能言传的东西都(一起)死去了,那么您读的书不过就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!”
轮扁斫轮而不能传授斫轮的道理,阐明了造车斫轮的理论无以言表全部的实践经验,但道理是有的,只能被话语成部分表面意思来传授,全面的理论总是辞不达意的。又进而言之,语言文字也是永远不能穷尽人类的认知水平,一切都是有时效性的,何况是古人的过去时了,许多文章或成糟粕,或需递进升华,不断修正才是永恒的给力之道。
无以言表就是“无”常被喻为稻草人般的假象,这种本无(真实的人)的假象有时会欺骗鸟儿;如果同理用在人身上,就是无以言“没有”,人们会习惯的认为“无”被言成“没有”,其实那些本“有”的神话玄说却愚昧了人们的逻辑思维:现实中没发现就是无,无就是没有。因为无和有并非是对立的,而是无包容有,甚至是统一的关系,人们定义的有无是以认知发现为前提的,“有”是被认知发现的,而“无”是没被认知发现的,如果思维固化,必然会导致“眼见为实、耳听为虚”的后果。
轮扁斫轮,这个“无以言表”的典故,从反面论证了“无中生有”的道理。这种在人的认知中“无”转换为“有”是需要靠科学发现和逻辑推理的,由于理论与实践的局限性,往往束缚了人类的炉火纯青经验的精益求精能力和“无以言有”的理论升华水平。所以,如果用“一切皆有可能”的“有论”假设说,我想人类一定能够实现“无中生有”的宇宙之道。
第二章否极泰来。当每个人都意识到美的时候,那么这个社会其实已是丑恶到极限了。同理,都意识到善的时候,社会已是道德沦丧到极端。因为一切事物都是相生相克、相互转换的,发展的规律也是物极必反,循序渐进。有与无相互对立而生,难与易相互对弈而成,长与短相互对比而形,高与下相互对视而倾,音与声相互对调而和,前与后相互对照而随。因此,明智之人从不刻意做一些不合时宜的事情,而是顺其自然地做事,一切做到心中有数、头脑清醒;提倡和践行没有民怨的道义(主张民主);他们包容了万物的复兴而不加以干涉、推倒重来,生养了万物而不占为已有,百废俱兴、百家争鸣、百花齐放而不自恃其能、唯我独尊,功成名就而不居功自傲。你只要不居功、功成身退,才能让已经拥有的一切功名永恒史册,不会转换为失去。
第三章无为而治。如果社会不祟拜权势,不给当官过高的权力和俸禄,就能够使民心安定,不去争名夺利;如果国家不支持奢侈品经济(尤其是“被消费”的非奢侈品的高物价),而是着力抓好国计民生的物价稳定(通货膨胀),百姓自然就会丰衣足食而不去偷盗了;如果世上没有什么让人满足不了的欲望了,社会发展必将是国泰民安。因此一个优秀的执政党或是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应该是:虚怀若谷、实事求是、民主政治、任人唯贤。这样的社会也一定会不断地提高公民的素质,没有贪婪的念头,令智商高一些的人也不敢有什么非分之想了。公民都安居乐业、安分守己,那么社会自然也会治安稳定、井然有序。
第四章生于无形。按照道的玄机去感悟一切,那是永无止境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,它深奥得就象是宇宙时空间的一切变幻的根源(运动规律),包罗万象;无论你怎么去摒弃它,击毁分解弱化渺小之,即便是宇宙中的一切都消失成了真空状态,它似乎还是隐性的存在着。我不能追溯到它的渊源,但我相信它一定是宇宙发生瞬间的时(穷极的无形质,相对于人类科技可见的有形物质而言)和空(时时的向心转)。
第五章中庸之道。生态失衡,是把自然科学当作了祭祀品;而民主危机,是把政治协商作为了祭祀品。人文的生态环境就象古代铸铁冶炼时使用的鼓风机一样,里边空荡荡而空穴来风永不亏损,拉动则风源滚滚用之不尽,只要操作得当掌握好火候(生态平衡的科学性),就会熔炼出人人所需要的钢铁来。因此,人文的民主体制也是同样的道理,一切非自由的民主都属于言多必失(民主选举的协商性),说一句就失一分,不正确的主张倒不如操守诚信,顺其自然,顺乎民意,择善时而实施政治改革。
第六章玄学之母。养育万物的女神,永不停息地孕育着万物,就称之为玄学之母吧。而玄母的秘窍,就称之为天地之元吧,就象母亲孕育生命的真元一样。繁衍生息,延续不断,延绵不绝。道产生于天地之元。
第七章厚德载物。人们都知道天长地久这个道理。天地之所以长久,是人们认为它不是自然生长的,无私无畏,所以它能长生不老,亘古至今不息。因此,执政者凡事不要身先士卒、事必躬亲而真正无私的领导全局,努力创造和做到民主精神的至高无上;忧患天下之安危而功成名就、名垂青史。并不是作秀其无私,就能得到其名利。
第八章上善若水(低水至真、求真有道)。最让万物喜好的事物如水一样。水之所以让万物喜好是因为它有利于万物而不居功,常处于人们所讨厌的环境里,水的这种本性有些近乎于道。因此我们要学水的这种本性:择居让万物喜好的地势(水往低处流),向往让万物喜好的大河大江大海,交汇让万物喜好的水流(汇流成河的组织性),流淌让万物喜好的土质(矿物质)(传道),改良让万物喜好的河道(治理环境),做些让万物喜好的特长(水性),顺应变化让万物喜好的天时地利(水无常形)。只有这种“不争而利万物、处众人之所恶”的水性,才不会招惹种种抱怨。
第九章激流勇退(三十儿五)。弓满不发,不如收手;箭头磨得再锋利,不能永远保留(射出就没了)。所以,一个人即使金玉满堂了,也不能守你个长生不老;权势过大必然会导致种种弊端来。因此,人一但功成名就,必须要全身而退隐,以保天道之周全,或许还能留下一个盖世之英名。
第十章顺其自然。通过打坐入静,去意念神体之魂魄能不能分开;通过意守丹田达到身心放松,看能否象婴儿一样,达到纯真无邪、无忧无虑、安逸思眠的状态。如果洗掉玄学的思想,能让人变得简单无欲、心无杂念吗?那些爱民治国之君,能无所作为吗?那些行道治天下者,能总是退守柔雌、处静不动吗?悟道的睿智洞察一切,心中有如日月之白光四通八达,这样的人能无知吗?因为道生万物必养之,一切发生的必有其存在的道理。所以,自然资源不能随意开采,生态平衡不能肆意破坏,生态链之物种不能任意宰割。人类发展也要符合自然规律。这才是玄学之德。
第十一章有利无用。古代的车轮,三十根辐条汇集到轴空的轮毂上,有了轮毂中空和轴空的结构,才有车移动前行的作用。古人揉和陶土烧制陶器,有了器具中空的结构,才有器皿的盛装实物的作用。窑居的古人开凿门窗建造房屋,有了门窗及四壁内的中空结构,才有房屋的作用。所以,有形的“轮毂、器皿、门窗”只是“香车、陶器、房地产”等可见资产;而其无形的中空结构才是真正的用途所在。就是说,常人之虚荣多为逐有形的名利而无道理上的实用,唯利是图,徒有虚名,有名无实,而往往导致舍本逐末,忘本主义。
去伪存真。五色虽艳丽,但能使人视觉瞬间色盲;五音虽悦耳,但能让人听觉耳鸣失真;五味虽香口,但能至人味觉刺激失灵;骑射追杀虽刺激,但能让人丧心病狂;珍稀宝物虽贵重,但能让人患得患失而行动不便。所以说,明智之人追求自身内在的充实,而不是眼前利益(既得利益),这样才会除去外在的虚荣,而锤炼内在的精华。正确取舍才有得,行君子之道,求真务实。
居安思危。在这个问题上,常思小患之人总是处于受宠或被辱中,如惊弓之鸟,提心吊胆的,往往病死于诚惶诚恐中;而思大患之君子则平时注重提高忧患意识和危机感(重视“民主与人权”),如珍惜自已的生命一样,关注民生,为百姓排忧解难于萌芽阶段。何谓宠辱若惊?宠好比升官,辱好比降职;患得患失间总是一个“惊”字了得。何谓贵大患若身?我之所以忧患他人(民生、环保、宇宙生存空间),是为了自已(人类、生态、地球)能够生存;等到自已都无法生存的时候,我还有什么可忧患的呢?因此,珍爱他人,方可寄托他人,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帮助;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;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;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;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;人无远虑必有近忧;亲君子远小人;知善恶;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。
博古通今。斗转星移,时过境迁,时空之道(历史)是看不见的(如无形之夷),听不到的(如无声之希),摸不着的(如无物之微)。三者不能区分清楚,故混为一体。智者不会使它变得光明清晰,愚者也不会让它变得黑暗模糊。人们还没有来得及认知命名(考证明白)眼前发生的一切,转瞬间又都变成过眼云烟。这就是无形无物的时空印象,也叫记忆。虽然这些记忆来无影去无踪,但人们总是用记忆中的经验之道来指导现在的行为。这种知古通今、知书达礼、知人善任的能力就是道法。
不求有功。人神主义社会的神权统治时期的巫师,常常装作玄机妙算、神通广大、法力通天、深不可测。正因为不能被识破,他们才装作什么都行的样子:谨慎时如履薄冰,诡秘时出没无常,恭敬时象作客,洒脱时如冰雪消融,敦厚时显得特别质朴,旷达时虚怀若谷,装糊涂时如浑水摸鱼。而谁能让水流静止?谁又能起死回生呢?真正的卫道士不求修道能否会圆满成功,正因为未成功,才能卫道不衰,不易半途而废,终生才会功德圆满。
清心寡欲。因为贵在寡欲、善于清心,所以万物生长,我能观其变。那些枝繁叶茂终究落叶归根,归根叫静,静叫生命轮回,生命轮回叫规律,知规律叫明,不知规律,不能轮回而沦为生死不能的异类。因此,知规律就会懂得包容,包容才会公正,公正才会称王,王者才会通天,通天才会知道,知道才会长久,名垂青史。
无知无畏。人类社会文明初期,人们不知道有君王这一称呼(原始社会),后来亲近而名誉之君主(奴隶社会),再后来人人敬畏之(宗教社会),现在却敢侮辱之(文明社会)。因为政治上如果不文明,就会直接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,社会失去诚信。而这样(不文明)的君王往往装作诡秘的样子,神乎其神地说:我死后,百姓一定都会说我的道法(王道)自然(顺乎生态平衡规律和生物人发展规律)。
下阳篇 唯心之日德(玄理哲学、心物论)
第三十八章守道生德。君子无德,因为都认为他有德;而小人不失德,因为他本就无德。君子无为而没人认可;而小人不为却有人认可。如果一个社会,公民为之而没人认可;而政府为之却有人认可。制度为之却不能与时相应,不如甩手扔掉。因为失道之君子(政府)必强调伪德(伪诚信),失德(诚信)后必会强调伪爱(伪民主),失仁(爱或民主)后必会强调伪正义(伪法律),失义(正义或法律)后必会强调伪礼仪(伪制度)。礼仪、制度的可信度降低,必会酿成祸患。而执政者成为了此道的精英,也正是这个社会走向愚昧的开始。所以,智者一定要守(道)本求(德)末、守实(仁义道德)避虚(伪精英之虚名),才能去伪存真。


非移民国家的移民城市的移民家的移民族。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。城市升迁.(不能视频的离我远点)